跳過導覽列.
首頁

【轉載】我們是這樣的走過─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賴萬枝專訪《中》

by 蔡雅如/台灣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摘自勞動者月刊)
 
產業民主的重要性
 
企業抵制工會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沒有人比第一線員工更知道經營的問題在哪,也沒有人比員工更愛公司,實施產業民主其實對企業比較好,就算企業規劃再好,沒有好的員工為他拼也是沒用。台灣不像日本,日本的企業跟工會都有簽訂團體協約,把權利義務講清楚,讓工作安心有保障。在日本,團體協約就像台灣的工作規則一樣是必備的。相較之下,日本政府跟企業對工會其實是善意的,認為工會可以把問題反映出來,而企業願意去改善,其實對企業是有幫助的。所以日本政府覺得團體協約是合理的,因而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把條文討論過就簽訂,不像台灣要簽訂一個團體協約非常非常困難,並不是因為工會提出團體協約的版本過於嚴苛或要求過高,這是資方的心態問題。日本企業對工會友善,形成良性互動,企業家心態、思考模式都比較對,台灣法律不周延、團體協約法多年沒修、又沒強制性,其實起不了什麼作用。
 
當企業去關心勞工,員工會願意為企業付出更大的心力,最大的受益人還是老闆,所以那些頭家頭殼都壞去啊。尤其像服務業,員工他情緒不好,反映在工作上服務態度怎麼會好?不能只有用高獎金,很多的動作都是在讓勞工跟勞工之間競爭,像考績制度等等都是在破壞勞工之間的感情。歐洲有一家企業經營上靠產業民主渡過好幾次危機,而台灣目前產業外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進行生產其實是不合邏輯的,政府跟企業觀念應該要轉變,企業應該多負擔社會責任,而非都由政府來承擔。
 
看待目前台灣金融業發展的困境與因應方式
 
最近幾年,隨著併購及惡意經營歪風的影響,金融從業環境每況愈下,目前銀行員在金融產業的處境就是沒頭路,就是慘字。失業率還是上升,但勞委會跟勞工局失業率是抓職業工會和產業工會的會員人數,產業工會會員人數變少,職業工會人數上升,乍看之下人數沒少但其實不是這樣。金融危機後產生合併現象,合併要的到底是要通路還是要人?合併不見得要裁員,銀行除了裁員、合併…應該有更好的方式。
 
二次金改以為銀行愈大就愈好,企業合併以後為了降低成本就裁員,創造三高:高齡、高薪、高失業,又沒多少年輕人進入勞動市場,因為人口成長率下降到最後一定會降到負成長,目前已經剩下52 %,以前是每年40萬在成長,現在是20萬,再過2年應該剩下不到10 萬出生率,整個是因為市場的關係,還有嚴格講起來是政策失誤,政策訂的不好,還陷入與國際相比、財團的迷思,財團不一定真正在經營企業,只是要轉手之間的利益。
 
台灣金融的困境在其實二次金改的方向對,只是執行方式錯,應該要國家金控而不是財團金控,不是把公股丟出去讓財團去併,金融是國家的命脈,不能流入到財團的手中,財團不只不會照顧員工,而且眼中只有利潤利害關係,沒有國家的存在。所以國家的定位就好像台灣的定位一樣:不明,財團考慮的只有利益,如果財團認為有利可圖把整個金融賣給外資怎麼辦?如果國家的政策要執行他不配合你怎麼辦?這些執行上完全是錯誤的,沒有人是像台灣一樣是由小來併大,資產小的來併資產大的人的資產,資產大的人還無意見或無法抵抗,那不是買那是搶,整個金融界像中華、中興、台中商銀、高企、華僑都是人為的,都是財團造成的,政府還一味的走這種路。所以我們強烈主張政府手中持股不應該再賣掉不應該再降低,才有辦法去穩定整個金融,財團才會去配合國家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