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覽列.
首頁

當同事有憂鬱症

憂鬱症成為上班族最主要的健康殺手,你的同事、下屬都可能罹病,如何幫助他們走出藍色憂谷?企業如何防止憂鬱在職場蔓延?

文.謝曉雲  攝影.鄭佳玲
2010/05 康健雜誌 138期
這是一個「憂鬱症的時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已預測,未來20年內,憂鬱症可能超過心臟病和癌症,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疾病。目前,每100人中就有3~5人罹患憂鬱症,全球超過3億人口身陷藍色風暴中,而台灣的患病人數推估大約有115萬。
台灣的統計還發現,女性在20~29歲、40~49歲兩個年齡層,男性則在30~59歲的發病機率稍高。
任何人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候選人,也許是身邊的同事、下屬,或者是你自己。
當職場裡有人得了憂鬱症,如何和他相處?如何協助他走出幽谷,恢復工作能力?甚至企業更往前一步,防止憂鬱在職場蔓延?
建立正確認知,老闆與主管的態度是關鍵
雖然近幾年社會上報導很多關於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的資訊,但不少人仍有誤解,誤以為得到憂鬱症的人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或「一時心情不好」,只要想開一點就沒事了。或者不理解這些人是因為生病,所以變得忘東忘西、情緒沮喪、低落,或是想法負面悲觀等等,而以為他們故意工作怠惰、不願承擔責任,惹出一堆麻煩,害得部門主管、同事得替他收拾爛攤子。
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心理師表示,不正確的認知讓憂鬱症病人未能及早接受治療,例如沒有察覺自己得了憂鬱症,或置之不理,以為一段時間之後自然會好。台灣的統計推估,實際就醫的人只佔所有憂鬱症患者的10%左右,比例相當低。
再者,身旁的人因誤解而造成人際、職場關係緊張,或者就算想幫助患者,也不曉得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支持、鼓勵他。當職場上有人罹患憂鬱症,老闆與部門主管的認知和態度往往扮演關鍵角色。
如果主管認知正確,了解這名憂鬱症下屬就是生病了,像罹患癌症、心臟病一樣,需要協助,甚至建議、督促他儘快就醫治療,並且表現出同理及支持的態度,這名生病的員工通常比較容易走出憂鬱陰霾,恢復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天力亞太顧問有限公司心理師魏懋文觀察指出。
但相反地,假使主管不予理會,或以不恰當的方法對待處理,不只可能讓生病的下屬壓力更大,病情加重,甚至造成部門內其他同事的困擾,影響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及士氣。
邱永林就曾碰過這樣的例子。
某家小企業的一名女員工突然出現幻聽、幻覺,甚至攻擊性的行為,例如騷擾她共事多年,原本感情很好的同部門同事,在對方座位上放圖釘或會發出臭味的東西,讓同事每天上班提心吊膽,相當困擾。
而這個出問題部門的高階主管,正是生病女員工的哥哥。因為一些家庭因素,讓身為主管的他沒有及時介入處理,例如趕快送妹妹就醫、讓她休假或留職停薪一段時間,及向部門裡其他同事解釋說明,因此,同事雖然害怕、生氣、困惑不解,但也不曉得應該怎麼面對這名生病的同事。

魏懋文也看過一些主管因為溝通方法不適當,使得下屬憂鬱病情加重,不得不離開職場,結果主管也很自責,「因為他不是有意的,而是根本不曉得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魏懋文指出,當員工出現精神問題時,主管的確承擔了比較多責任和壓力,尤其溝通時要特別小心,「因為你面對的不是一般健康人,而可能是一個壓力滿載,瀕臨崩潰邊緣的人,無心的一句話也許就變成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善用資源,部門同事齊力支持
想要對憂鬱症有更多正確認識,以及當身邊有人患病時,如何幫助他,目前社會上其實有許多資源可運用,包括各種報導、書籍、講座等,此外,企業或主管個人也可求助像張老師、生命線等心理協談團體,或各縣市的心理衛生中心,有專業人員能協助指導怎麼面對問題。
此外,公司還可以定期安排諮商心理師或其他心理專業人士為員工演講上課,或提供諮商服務,讓他們對壓力、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有更正確、深入的認識,不但有助自己覺察情緒問題,也學習如何幫助親人、朋友、同事戰勝疾病。
「公司裡愈多人有正確認知愈好,」魏懋文認為。如果只是一知半解,了解不夠全面,對患病同事的幫助有限。例如她看過有人拉著憂鬱症病人去騎車、旅行,從事各種有助緩解疾病的正向活動,但就是沒有提醒病人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醫接受治療;相反地,也有人雖然就醫服藥,但沒有調整生活型態,例如規律運動、適度減壓、睡眠充足等等,也會影響病情進展,「最好治療、改善生活多管齊下,」魏懋文說。
如果整個部門,從主管到同事都有正確認知,並齊力支持,通常能順利幫助患病的同事復原,甚至使整個部門更具向心力,工作更有成效。

邱永林輔導過一間廣告公司,其中一個員工罹患憂鬱症,而他的主管及同事聽過邱永林演講之後,一方面提醒生病的同事按時服藥、回診,另一方面從生活各層面幫助他,提供情感支持。

例如其中一個同事了解原來食物也可以紓緩憂鬱症,就每天幫生病的同事準備香蕉、全麥麵包等「快樂食物」當早餐。另一個同事則發揮創意,把以前每一年大家參與員工旅遊,開心出遊的照片集結起來,做成一本可愛的相簿,送給憂鬱症同事,希望幫他回想起人生的美好,因而快點走出陰霾,恢復正常生活。

更有多位員工自願當「情緒回收筒」,如果生病同事情緒低落,想找人聊天、訴苦,他們就輪流陪伴他、鼓勵他。

在大家的支持下,這位生病同事的病情漸漸好轉,而且部門同事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工作氣氛愈來愈好。
總結專家的意見,當身邊同事患了憂鬱症,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鼓勵他接受專業協助及治療
憂鬱症像心臟病、癌症一樣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治療,而且在正確、適當的治療之下,80%的憂鬱症能獲得改善。
如果你和生病的同事平時關係不錯,甚至可以主動提議陪他一起去看醫生。因為憂鬱症會讓人變得比較消極,最好有人主動表示關心,並督促陪伴他,如定期回診及服藥,都可以讓病人比較安心。
避免「貼標籤」及誤解的言詞
不要錯認病人「裝病」或「閒著沒事做,無病呻吟」,不要開口叫病人「想開一點」、「振作、堅強一點」。
表示關心、鼓勵
經常提醒他按時服藥、接受治療,病情一定能好轉;如果發現他症狀改善,可以立刻告訴他,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方法。
假如你真的不曉得要跟病人說什麼,最好就是當一個「聆聽者」,聽他訴說他的想法、感覺,但絕不要指責或說教,例如「停止這樣想」,或「不要讓自己再陷下去了」,因為這些話都對病人沒有幫助。
更好的是,邀患者一起到戶外曬曬太陽,親近大自然,或是拉著他一起健走、游泳或從事其他的有氧運動,因為這些活動都能幫助治療憂鬱症。
及早發現,防止憂鬱在職場蔓延
更進一步,企業最好能及早發現員工出現壓力過大、焦慮、憂鬱等傾向,甚至採取各種防範措拖,避免自己的員工陷入藍色風暴。
例如台灣區IBM過去因為員工罹患疾病,尤其精神問題,如憂鬱症的比率升高,導致無法專注工作,甚至必須離職,流失人才,因此2004年開始,集結律師、心理師、營養師等跨領域的專家,進行「員工協助方案」(EAP)。這個方案中,員工可以使用個人心理諮商,並定期參加調適壓力、時間管理等議題的演講,希望預防員工罹患身、心理疾病。
許多其他企業如台積電、威盛電子、台北捷運公司、台糖公司等等,都已經在公司內部設置心理諮商師,或者委託其他提供心理協談諮商的顧問公司,照顧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不過邱永林指出,台灣大多數人並不習慣使用心理諮商,而且擔心如果我去找心理師談話,別的同事或主管、老闆知道了,會不會認為「我有問題」?甚至會不會威脅到我現在的工作?
「這時候企業主表現出來的態度就很重要,」邱永林說,例如企業是不是向員工仔細說明及保證,員工的諮商內容是受到保護的,公司並不會知道誰去談話過,只會得到例如諮商的人數、男女比例,及因為哪一些原因去尋求協助,像是工作壓力、婚姻關係、經濟問題等這一類的資訊。

再者,企業主也可以用行動示範,利用諮商管道幫助自己釐清困惑、減輕壓力,絕不是丟臉的事,而且公司非常願意提供協助,幫助員工解決工作、生活難題。

有一家企業和心理諮商專家簽約後,好幾個月都沒有任何員工使用這個服務,總經理覺得這麼好的資源不用很可惜,也猜想員工大概擔心旁人異樣眼光,所以自己率先來談話,並且一個月寫一封e-mail和所有員工分享他去諮商的心得,結果3~4個月之後,愈來愈多員工開始尋求諮商協助。

也有人自己曾受憂鬱症所苦,因此更懂得如何在職場上幫助同事察覺情緒問題,預防憂鬱症上身。
目前在證券業工作的郭淑芳,之前從事數位學習相關產業,15年前她從美國念完碩士回來台灣,由於工作能力強,表現優異,在公司擔任高階主管,享有優厚待遇,但沒想到,她每待一家公司不到2年,那家公司不是倒閉,就是出現財務危機,甚至付不出薪水,逼迫她只能一直不斷換工作,一直到第四家公司還是逃不過倒閉惡運,她內心長年積存恐懼,也擔心父親一再失望,這種種壓力終於將她擊垮,她開始出現睡眠狀況變差、情緒低落、經常想哭等症狀,「有一次和朋友吃飯,吃到一半,我竟然就在餐廳大哭起來,」郭淑芳說。
不過,個性好強的她不願意被疾病打倒,她也意識到自己這樣下去可能愈來愈嚴重,因此一方面積極就醫治療,在短時間內就獲得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她也不放棄找下一份工作,後來經人介紹,進入目前服務的證券公司。
特別的是,許多人避諱談自己生病的事,但郭淑芳卻在面談工作時,主動告訴僱主自己正在治療憂鬱症。有虔誠信仰的她認為,對人要誠實,而且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是一種疾病,接受治療就會好轉,沒有什麼好隱瞞。結果,她的坦白並沒有嚇退當初和她面談的人,也就是她現在的主管,「我很感謝他當初給我機會、支持我,」郭淑芳笑說。

目前,她在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公司的「員工協助方案」(EAP),因為自己是過來人,更能體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她藉由發行企業內部的刊物、定期請人來上課演講等各種方法,把調解壓力、認識情緒問題、預防憂鬱症等等照顧身心健康的資訊提供給企業內的員工。

並且,當她聽到身邊有同事抱怨壓力大、情緒低落,甚至有睡不好、感覺很疲倦的狀況出現時,她會警覺同事可能有憂鬱傾向,會主動關心並建議他們就醫進一步檢查,「我常跟朋友、同事形容憂鬱症就像情緒的感冒,所以找醫生檢查或治療,不必覺得丟臉,」郭淑芳笑著說。
同事主動幫助同事
天力亞太顧問有限公司心理師魏懋文指出,其實比起老闆或主管,坐在身邊、一起吃午餐,甚至下班後一起唱歌、逛街、運動的同事,更容易先發現哪些人出現憂鬱症狀,例如以前很開朗活潑的人,最近突然好一段時間都悶悶不樂,或是常說一些情緒低落的話,尤其如果知道身邊同事有人最近生活上遭逢重大變故,如親人過世、婚姻破裂、背負債務等等,都要特別注意他的情緒狀況,因為醫學上發現,重大的創傷及壓力容易引發憂鬱症。
魏懋文建議,用關心的口吻問他,例如,你最近看起來比較累,好像也變瘦了,是不是吃不下東西?還是沒有睡好?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壓力很大嗎?一開始不需提及就醫檢查的話題,但如果發現同事一直沒有改善,就鼓勵他就醫,不妨說,「我曾經有朋友出現和你類似的情況,後來去看醫生,接受專業幫助之後,改善許多,你也許可以試試看,就算不是生病,至少也先處理睡眠不好的情況,睡得好,才有精神工作,」總之,儘量想方法讓他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避免疾病惡化。
遠離職場憂鬱症,企業、員工都有責任,創造雙贏。
當我得了憂鬱症,該告知公司嗎?
有些罹患憂鬱症的員工擔心把病情告訴公司,自己的飯碗不保,但隱瞞不說,等到哪天身心狀況負荷不了工作責任及壓力,出了問題才表明,為時已晚,應該如何說,才能保障自己的工作權益,又不為企業帶來太大的衝擊?

1.先了解公司對於罹患重大疾病,甚至精神疾病的員工,有沒有相關的政策及規定,如可以請多長的假,或給予留職停薪的機會等,或者雖然沒有明文政策,但之前有人得了憂鬱症,公司如何處理?

2.如果公司有明確的政策,情況比較單純,可依公司規定辦理,但事實上是,許多公司都沒有訂立相關政策,因此生病的員工必須自己想辦法和公司談如何處理生病的過渡期。

 天力亞太顧問有限公司心理師魏懋文建議,在和主管或公司談之前,你必須先評估自己目前的情況,能不能承擔現在的工作?或能負責到什麼程度?以此為底限,再去跟主管討論要不要調整職務。
不過,得了憂鬱症一般思考比較負面、消極,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一定「完蛋了」、「會丟掉這份工作」,思路一直往死胡同裡鑽,因此往往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所以不妨找一個你能信賴,而且能理性評估的朋友幫你,或者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協談諮商專家,替你釐清狀況。
3.如果自己真的無法勝任目前的工作,有幾個方式可以試著和主管、公司溝通:
一是請求轉調職務,例如從壓力較大的業務部門,暫時轉調到行政部門;二是自動要求降調職位,例如暫時不擔任主管職,或是自動減薪,以承接較少的工作量或責任,也可和公司討論是否減少工作時數,例如從一週工作5天減至一週3天等等。
4.主動提出期限,讓主管、公司安心
魏懋文指出,有一件事佷重要,你必須讓公司、主管知道,你正在接受治療,正在為改善自己的疾病狀況努力,並且在和醫生、專業人員討論過之後,告訴主管、公司一個合理的恢復時間,例如三個月或半年,「你讓主管、公司知道愈多關於你目前的狀況,他們會愈安心,也比較可能接受你提出調整工作的條件,」魏懋文說。
5.不要一開始就要求請長假或留職停薪

除非你的病情嚴重到必須住院,或醫生認為你應該暫時離開職場,否則,不適合一開口就向公司要求請長假、留職停薪,這對企業造成的衝擊較大,也是公司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心理師邱永林也提醒,一般並不建議憂鬱症的病人完全脫離職場,切斷現有的人際關係,而且,工作上的成就感及職場上的人際互動,對病人來說都是正向的支持,有助改善病情。